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歷任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科技處處長、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校長助理。2014年4月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8年7月任同濟大學校長。
四大關鍵詞講述高校生長力量
陳志文:從改革開放到今天,對您來說印象最深的有哪些事?
陳 杰:我印象最深的有四件事。
一是恢復高考?;謴透呖几淖兞?7萬青年的命運,他們得以有機會走入大學,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后來都成為了國家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和精英。當年,高考錄取率很低,100個人中只有4個人能上大學,可以說是人生的轉折。我覺得,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是恢復高考這項重大決策的受益者之一。
二是1984年國慶閱兵。1984年在天安門舉行的國慶閱兵式全面地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各條戰線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振奮了人心。當時我還是北京理工大學(原北京工業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作為青年學生方隊的一員接受了檢閱,并且參加了大聯歡。30多年過去了,如今回想,當年參加閱兵對我今后成長中意志的磨練有著非常重要且長久的作用。
陳志文:看得出您在講這段經歷的時候,言語依然有些激動,眼睛都在閃著光。
陳 杰:這確實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歷。
三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1997年和1999年,中國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洗刷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恥辱,極大地振奮了民族自信心。香港回歸的時候我正在英國訪學。
陳志文:身在英國,您的感受應該完全不一樣,真的能切身感受到祖國給您帶來的那種自豪感。
陳 杰:當時我們有好多人一起在英國學習,都懷著對祖國的摯愛,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學者。在香港回歸的那一刻,我們覺得國家主權、國家地位、國家榮譽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
陳志文:只有國家強盛才有所謂的主權。
陳 杰:四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實力和精神風貌,全面提振了中國人民對未來的信心和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
陳志文:您怎樣評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陳 杰: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同時也是親歷者,我覺得我國高等教育在這40年里取得了非常大的變化與成就。
對于高等教育而言,上世紀九十年代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系列改革開始了,包括“211”工程、“985工程”以及近些年來開展的“雙一流”建設。這些重要決策不僅給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機會,使一批大學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也使我們更加科學、正確地認識到中國的高等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比如我們提出的“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是基于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正確認識。
陳志文: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您認為哪幾個詞更合適?
陳 杰:一是規模。從招生人數來看,1977年高校招生數只有27萬人,而2018年全國普通本??普猩?90.99萬人,是改革開放初期的29倍多。2018年全國高考總體錄取率也達到了81.13%。
二是質量。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首次突破2萬億元,占GDP比例超過4%。隨著對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高校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斷變化,高校辦學質量穩步提升。從目前國際上比較主流的幾個大學排行榜來看,我們已經有一批高校進入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這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實現了比較大的飛躍。